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7-11-18
http://Designover.5d.cn/
front.t designover 的创始人 00-03年 平面设计师 03-05年 虚拟仿真参与开发人员 05-08年 媒体人美术编辑 2009 最新创建 blogger:建筑类http://fengtao0fj.blogspot.com/ 设计类http://blog.5d.cn/user7/Designover/ 群組名稱: 南京建筑 群組首頁: groups.google.com/group/nanjing-building 群組電郵地址: nanjing-building@googlegroups.com qq群:3840470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8/01/22 | [梦解知识]心理学解密"似曾相识"的感觉
类别(LIF感受生活)
|
评论
(0)
|
阅读(30)
|
发表于 12:16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进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依次,但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门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以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蒽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以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呼吁该。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面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边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 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以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172]
NEW新闻
[74]
DES作业
[28]
收藏品
[27]
LIF感受生活
[32]
MY视听空间
[6]
一些文字
[3]
LINK链接
[2]